为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广工共有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广东省属院校首位;共有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至此,我校共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外,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申报的3个新专业均获批准。
本轮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有15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建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本轮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有12个:经济学、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乡规划、服装与服饰设计。
3个新增专业: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数字经济。
近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狠抓特色专业建设,学校将继续以“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推动各建设点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实现各项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一起来了解本轮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定位
该专业定位于工业外贸国内一流,服务广东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学校工科优势,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外贸规则和惯例、政策法规,熟悉工业品贸易、数字贸易及其新业态,具有良好外贸沟通与业务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满足工业外贸相关岗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1984年开办工业外贸专业,是全国首批3所招收工业外贸专业的院校之一,1995年获评工业外贸省级重点专业,1998年调整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年获省级特色专业,2013获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获国际商务管理二级硕士点,2015年获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
该专业建立有大数据战略研究中心等10多个学科交叉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我校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研教平台深度融入实践教学活动,推进协同育人,教学内容设计以工业品外贸为重点,培养过程烙上工业品贸易的工科印记,为广东省输送工业外贸人才超过6000名。
专业依托的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连续7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专业学生广泛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思想智库。新兴经济体论坛、金砖国家智库研讨会、广东社科学术年会分会是本专业定期举办的三个主要会议,共同构筑本专业的品牌基础。
图 | 在新兴经济体论坛上,该专业学生优秀志愿者与专家们合影
该专业的前身是计算数学,主要解决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问题。专业面向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2000年组建应用数学学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3年获“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面向国家战略,立足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人才新需求,构建了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多学科育人模式。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有效,建模能力突出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建有广州太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建模”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数据科学综合实验室和数学应用实验室。
师资力量雄厚,近三年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引进了24名青年百人教师,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拥有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省级“千百十”人选等一批优秀师资。在本学科顶级和TOP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凸显了学科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图 | 学院本科生项目团队作品斩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信息技术组特等奖
立足广东省制造业,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与广东省经济建设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从事金属和塑料等材料成型工艺与装备及控制、模具设计制造、产品创新设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管理及营销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具备国际视野、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起步阶段(1999-2005):从专业创建到获得省名牌专业,初步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材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层次攀升阶段(2006-2014):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同时,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获批广东省精品课程。特色创新阶段(2014-至今):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智能制造的重大需求,以创新校企合作以及信息化、模块化教学等模式,形成了模具专业综合实验、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系统等特色教学,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材料成形制造与先进模具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紧密结合广东行业发展的需求,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培养原则,以模具为主线、成型工艺和计算机应用并重发展专业教学。通过材料、机械、控制与信息等课程交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面向广东制造业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掌握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以“机”和“电”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应国家建设和粤港澳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缘革于我校1958年创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科实力雄厚,机械工程学科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优势平台,瞄准粤港澳乃至全球需求培育专、精、尖创新型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依托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批地市协同创新平台,多模式协同培养产业应用和管理人才。
专业定位
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电子、电器、汽车、机器、建材等支柱产业对先进金属材料及其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现实需求,培养能够胜任金属材料领域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富有家国情怀、科学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历史沿革
该专业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始办于1978年的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专业,1988年更名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自1999年起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6年获批广东省金属材料先进热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得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特色优势
该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工艺-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具备解决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制备加工工艺及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服务于大湾区电子信息、汽车、家电等支柱产业和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战略行业。招生人数是广东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之最。
图 |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奖合影
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专业,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理念,服务于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经过四年制本科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分析检测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1991年,设置塑料模具专业及专科招生;1994年,设置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模具专业及本科招生;1998年,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模具专业改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取消塑料模具专业专科招生;200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招生。2005年获得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理科)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7年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019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获批设置珠江学者岗位。
该专业以广东,特别是大湾区经济为实践平台,以高分子新材料的“开发—制备—加工—应用”兼顾高分子传统材料的“改性—成型—模具—应用”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支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与多家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和3+1校企联合培养班。所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B-,建有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目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教授10名(国家高层次人才1名),副教授(含其它副高级职称)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名,占专任教师比例96.9%。
图 | 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并赢得奖金
依托学校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践行“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广东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养适应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从事设计开发、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989年创办制冷与空调工程专业,2004年增设热能工程方向,2011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热能工程”获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瞄准广东能源产业需求,助力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广东是全球空调热泵、燃气具等制造中心(产销量全球第一),也是化石能源匮乏亟需发展新能源的能耗大省。该专业服务行业需求,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为全省之最,为格力、粤电等知名企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中坚力量。跨学科、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设置跨学科交叉、多专业知识融合的实践课程,构建多专业协同、校企协同和区域协同的多层次育人模式,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多元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构筑多元协同的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培养质量。
图丨承办2020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
面向电气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在智能电网、电力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专业前身为原广东工学院电工系于1958年创立的“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是广东省内最早的电气工程类专业,也是全国最早的电气工程类专业之一;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通过教育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度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构建全方位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有“电气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实验实习基地,“电力电子技术”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培养近万名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高级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领导、骨干和中坚,在电力、制造和信息技术等重点工业领域为广东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图 | 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
该专业依托学校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在通信工程相关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移动通信和网络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前身是信息工程学院于1999年开办的信息工程专业下设的三个方向之一“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方向)”;2003年,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专业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信号与信息处理”被评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2010年开办通信工程专业;2015年,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2017-2019 年专业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 1 项,2019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获广东省教学团队。
该专业依托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及广东省质量工程等项目,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资源支撑下,面向产业需求,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加强实践、提高素质”的特色人才培养原则,建设“全程全网”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践平台环境,系统性地将通信专业领域课程与平台对接,体现理论认知到实践检验的专业特色;实施了以“引导式课程体系架构、多维并举的教学资源和分层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为核心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大通信思维对工程综合能力的要求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专业超过50%的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学习氛围,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表现突出,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全国“博创杯”特等奖1项。
图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智恩浦杯智能汽车竞赛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胸怀世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从事本专业的规划、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科研、教学、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研究开发意识和国际视野,善于沟通与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该专业1986年开始招生,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1986年第一届水电空调工程专业(三年制专科)招生;2000年第一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招生。2011年,获得“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获得广东省特色专业。
强化实践教育,该专业依托广东省土木工程重点优势学科,建立了国家级实践平台2个,省部级实践平台8个,校外实习基地40多个;突出工程特点,适应华南地区空调制冷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营造国际化平台,在学校率先引进以英国赫尔大学赵旭东教授为带头人的国外合作团队;坚持创新导向,以学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图 | 获第一届“一带一路”可持续制冷空调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
该专业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办学理念,契合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具备良好人文修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和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分析污染防治的技术需求、技术进展和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第六批),201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深厚的环境生态工程,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充分结合专业发展基础、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环保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人才培养在印染、电子废物、表面处理等行业污染控制形成特色,并将高效光催化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结合行业龙头韶关凡口铅锌矿、贵屿镇电子废物拆解基地、超盈纺织等开展的相关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转化成教学案例;已形成了以水污染控制技术、区域性水资源安全保障和链网式黑臭河涌整治为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业有机废气特征VOCs和POPs的光催化降解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创新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项目;以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电子废物回收利用、污染场地修复为重点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教学和工程实践体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专业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图 | 学生在瀚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以与地方和行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培养具有职业担当、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1956年创办建筑学专业,是广东省最早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之一,培养了多位全国工程勘察大师。2014和2018年通过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15年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省特色专业优秀通过,获省重点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精品课程5门。2020年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推进研究优秀成果1项,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4项。2019年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注重过程的多层级核心课程体系。依托开放式专业基础大平台,构建开放而循序渐进的设计教学过程和“平台+模块+精品课程”的多层级核心课程体系;实质有效的国际化合作教学平台。通过3+2联合培养、引入海外师资、外派教师访学、互派本科生交换学习等多种形式,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等国外名校建立实质交流合作;深度融合的教研互促机制。形成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教研互促机制,依托三师下乡志愿服务、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地方实践,协同多层次校外实践平台,教与研深度融合;自主创新的学生品牌活动。在专业教学团队引领下,学生自主创办、持续主办14届的“筑觉杯”等课外学科竞赛,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设计活动。
图 | 建筑学师生参加南粤古驿道保护工作
紧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面向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省智能制造建设的现实需求,整合工科优势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聚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培育具有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
该专业1999年正式招生,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05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称号,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开设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金融特色模块,2020年开设华为创新班。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省智能制造引发的巨大专业人才缺口,聚焦以大数据为中心的科研、教学与社会实践,形成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的专业特色,构建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金融两个特色模块的分类培养模式,打造掌握“硬”技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学生毕业可以进入境外著名高校和国内985/211高校读研,9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珠三角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国内大型企业,受到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拼多多以及银行等众多500强企业的青睐。
图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金奖及全国唯一的“乡村振兴奖”
面向广东制造转型升级需求,整合我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商业、科技、文化、生态等新兴复杂问题,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国际化视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
创建于1995年,2003年成为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单位,2014年成为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4年成为CUMULUS成员,2019年成为广东省一流专业。设计学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拥有工业设计与创意产品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国际化教学、广泛跨学科、产学研协同。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8项;教授100%给本科生上课,人均每学年4个班次。拥有该专业广东唯一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该专业广东唯一的国家特聘专家;拥有该专业广东唯一、引自北欧的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拥有该专业地方政府投入全国最早的产学研平台——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2006),并已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12个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该专业广东最多。
图 | 来自西班牙的外教Enrique教授主讲的开放式设计课程及作品
该专业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以“媒体设计”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为核心特色,面向数字创意产业,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人文艺术与科技素养,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互联网+、信息设计、数字游戏、媒体、会展、娱乐、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艺术研究、数字设计创作、数字艺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该专业创办于2008年,2013年引进具有软件技术优势的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优质国际教学资源,是我校第一个拥有教育部审批国际联合办学项目的专业;2015年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合并,成立数字媒体与动画系,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将分属三个一级学科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整合在一个系的院校,全面契合教育部教指委对该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
面向广东数字创意产业,以“数字化健康”和“数字化教育”为两大方向。聚焦岭南文化数字化发展,讲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岭南故事。实现国际讲座、国际课程、国际工作坊等多元化课程的学分化管理,引入国际知名教师资,教学成果在多个国际平台上展示。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设置一定比例的数字技术课程,每年固定开设4门国际教师全英文跨专业课程,在毕业设计环节实行跨专业学生团队合作与跨专业指导教师模式。
图 | 国际专家在指导学生
广工新增三个新专业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申报的3个新专业均获批准,学校将继续推进专业优化及调整工作,加强新设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该专业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迎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适应国家和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该专业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育人原则,突出对学生科学思维素养、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强化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锻造,突出“一专多能的培养定位、开放多元的教学形式、贯穿全程的育人体系”三大培养特色,构建“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塑造三类专业特长、拓展三大就业方向”的实施路径,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人才。
该专业是国际上成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工程专业之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力量之一,是工程学、理学、医学、生物学紧密交叉的专业,它将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利用工程技术解决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医学有关问题,创造新设备、研发新材料、提供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伟大使命。长期以来,我校在超声诊断和听诊医疗仪器、手术模具及医疗诊断试剂方面已积累了良好工作基础,并取得很好的成绩。该专业基于强大的工科优势和前期基础,与医学及生命科学高度交叉融合,定位于医工结合前沿,通过四年系统学习,毕业生能够同时运用“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两种技术,成为医疗健康领域中生物医学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为学校交叉融合特色专业,结合经济学、管理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跨界培养熟悉国内外数字经济运行规律及创新发展实践,能够熟练运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方法,适应数字经济分析、管理和治理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及富有科学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数字经济研究后备人才。课程设置注重经济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由数字化创新和数字经济专业的教师进行的研究型教学,设置“数字经济概论”“平台经济”“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等课程,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产品、流程、服务、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全球范围内就业、贸易、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字经济理论素养和提升洞察与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中各类问题的能力。点击以下链接,回顾往期作品
↓ ↓ ↓ ↓ ↓
■@广工师生,学四史 迎百年!今天开栏!
■开学第一天,校长去哪儿了?
■招人啦!广东工业大学诚邀海外英才加盟!
■闹元宵!立Flag!抽福签!广工人过了一个特别的元宵节!
■书记校长送祝福、年夜饭现场直击……广工给大家拜年咯!
文字 | 综合整理自校内新闻,各学院提供材料
图片 | 梁诗韵 各相关单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刘德炀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责编 | 杜清
审核 | 陈少徐